诵读中华经典 浸润美好人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9-09-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张晨

  今年8月中旬,来自全国各地近百名热爱民族传统文化和祖国语言文字的中小学生齐聚江苏省泰州市,参加首届全国中小学生“中华诵”夏令营。在为期5天的活动中,小营员们在欢乐的氛围中共同诵读中华经典,开阔眼界,传承文化,争做文明少年。

  从2007年开始,教育部、国家语委大力倡导推进以“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为主题的“中华诵”系列活动。3年来,包括全国经典诵读大赛、经典诵读晚会进高校、全国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中华诵夏令营在内的“中华诵”系列活动,走进课堂,走进校园,走进学生心灵,成为青少年学生一堂有意义的“文化大课”。

  在诵读中亲近传统经典,提升学生文化素质

  【新闻故事】

  在江苏省泰兴市泰兴镇中心小学,每天清晨,琅琅的诵读声都会响彻校园。六年级学生孙飞帆的母亲说:“本来学校规定每年背诵50篇诗文就算‘过关’了,但孙飞帆越背越有兴趣,每年要背诵100多篇哩。”

  “对于正处在记忆力黄金时期的小学生来说,开展经典诗文诵读,不会加重他们的课业负担,反而会激发他们的学习乐趣,提升他们的个人文化修养。”该校校长姚恒章说,学校大刀阔斧地砍掉繁琐冗长的课后作业,把时间交给诵读,增强学生诵读的愉悦。

  【校园连线】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曹集初中语文教师朱环:

  我们学校很多学生家长长期在外打工,孩子们缺乏家庭关爱,学习态度比较浮躁。自从经典诵读活动走进校园,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很快就爱上了读书,沉浸在了中华经典的魅力之中。现在,孩子们写作文时经常“引经据典”,水平提高很快,有些精彩词句常令我们眼前一亮。

  在校园中推行中华经典诵读,不是简单地只让孩子们多背几首诗、几段古文,而是让他们读好书、读诗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潜移默化中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受益终生。

  【专家点评】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丁晓昌:

  经典诵读活动走进校园,就是要让青少年在诵读经典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潜移默化中提升语言文字能力和人文素养,塑造青少年美好的心灵。学生通过诵读可以增长知识,与我国的优秀经典和传统文化“亲密接触”。同时,诵读活动能够提高青少年学生语言文字应用水平,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怀,对他们的成长成才有利。

  北京大学教授韩毓海:

  中华经典具有很强的可读性,青少年学生了解和熟悉经典后,自然会提高自身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从而达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经典诵读活动要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抵达孩子的内心,融入到青少年的生活中,这样才能让经典真正“活”在校园文化之中。

  在亲近中热爱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爱国精神

  【新闻故事】

  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西川乡中心完小地处凉山深处,全校446名学生基本都是彝族孩子。“以往好大一部分学生,到了六年级还听不懂汉语,写出的作文更是颠三倒四。”学校教师阮玉平介绍说,2005年学校开展了“经典诵读实验”,每天早上和下午放学前各安排15分钟的诵读小课。随着诵读实验的不断推进,学生们不仅能说出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而且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明显提高。

  有一件小事让阮玉平记忆犹新:村里的一位老奶奶无人照顾,生活十分不便。学生们得知后,主动照料老人,帮老人拾柴、喂猪、洗衣。“孩子们的行为感动了整个小山村,当问及他们为何要这样做时,这群可爱的彝山孩子的回答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阮玉平说,诵读经典培养了孩子们的民族团结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这是我们学校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实验4年来最大的收获。

  【校园连线】

  辽宁省鞍山市第四十六中学教师赵晓梅:

  参与经典诵读活动后,学生们儒雅了、文明了、懂事了,精神面貌和日常行为发生了明显变化。比如同学间出现了矛盾,就告诫自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学习懈怠时,就提醒自己“业精于勤而荒于嬉”;铺张浪费时,就提醒自己“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等等。学生的语文成绩明显提高,家长也从以前的不理解变成了支持。如今,每天朗读经典已经成为全校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经典诵读的内容,既可以有经典的古诗古文,也要有与民族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一脉相承、脍炙人口的现当代经典名篇。比如革命烈士的诗词、通信,朗诵起来同样会使人热血沸腾,这些红色经典作品也可以收进来,作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专家点评】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巢宗祺:

  一个学生如果能够熟读甚至背诵100篇、200篇经典,我想他的语文水平不会低。经典诵读可以使学生受到思想的熏陶,不但会带动个人审美趣味、人文修养的提升,还能够产生强大的、无形的民族凝聚力。

  (下转第二版)